1.镇江焦山风景区介绍

镇江焦山风景区介绍_镇江必游三个景点

焦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东北面,是万里长江中唯一的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探幽的岛屿,现与金山、北固山共同组成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焦山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

古刹梵音,古碑荟萃,古刻纷呈,古树葱茏,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无穷雅趣。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八方朋友到焦山来修心养性,放飞心情。

焦山自古以来名称很多,有樵山、谯山、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这些名称均是根据当时特定的情形或山体的自然特点而命名的。如樵山,取自于樵夫砍柴;谯山,取自于在此设有海防和瞭望哨所;狮子山、狮岩、双峰山等则取其形。只有焦山之名来得最具有色彩和人文情趣,因而千百年一直沿用。

秦朝以后,道教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渴望归隐山林,过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而焦山与松寥山、夷山耸立于长江之中,形成一主两次的格局,与一池三山式的人间仙境相暗合,于是便成道家首选之地。东汉末年,名士焦光游历大江南北,当他来到焦山之时,被这人间仙境 所吸引,便在此结庐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药炼丹,济世救贫,并留下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当时的皇帝闻其贤,三下诏书请其出山做官,均被他以年老体弱、妻子多病或远游等方式婉拒了,后人为纪念他而将他隐居的山洞改成三诏洞,山名改为焦山。

据《焦山志》载,宋真宗皇帝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发下敕文: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从此焦山声名远播。

日前,从市旅游局传来喜讯,金山·焦山·北固山(简称“三山”)旅游景区经省旅游局推荐,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市委、市筹建成立“三山”旅游景区管委会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实现我市5A级景区零的突破。“三山”旅游景区作为镇江主城区的重要板块,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理念的最好实践,是全市旅游人落实“对标找差、创先争优”硬任务的第一要义,更是培育现代旅游集聚区、示范区的必由之路。 焦山之所以享誉中外,其一是因为焦山耸峙于江心,犹为“中流砥柱”、“镇江之石”,气势磅礴;加上山寺隐约,林木苍翠,水域广阔,环境幽美,宛若人间仙岛在水中缥缈。其次由于焦山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著名古迹,摩崖石刻于世皆知,碑林墨宝之多,与西安碑林齐名,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碑为稀世珍宝。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极富有珍贵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故有“书法山”之称。其三是焦山多禅寺精舍亭台楼阁。寺庵有定慧寺、别峰庵、自然庵、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十多个庵寺。郑板桥有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每个寺庙都有名僧,能诗词歌赋,善琴棋书画,清代禅僧几谷,六静和尚是著名的画家,鹤州是拓碑能手,都曾享名一时。郑板桥、柳亚子、康有为等人,曾在焦山攻读。焦山还办过佛学院,慕名来此朝佛受戒的学徒很多,因此,焦山有“文化山”之喻。亭台楼阁有华严阁、观澜阁、文昌阁、汲江楼、东升楼、御碑亭、槐影书屋、黄叶楼、乾隆行宫、浮玉斋、枇杷园、蝴蝶厅等古建筑精华,点缀扛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称焦山十六景:华严月色,定慧潮音,山门松影,庵院槐阴,海云墨宝,石屋藏铭,西岸远景,东麓新林,江亭礼佛,岩洞寻仙,自然问道,安隐栖禅,危楼观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别峰里园。故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在此挥笔题写了 “无尽藏”三字,耐人寻味。日本森本长老留恋地说:“焦山是我第二故乡”。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迹颇具特色,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焦山还具有珍贵的“四古”。古寺庙(定慧寺)是明代之建筑物,主体建筑是绿瓦朱栏,十分古雅。古树木(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银杏),多呈虬奇古怪之态,散布在山腰水畔寺前庙后,为山寺增添上一层幽邃雅静、青翠葱郁的色彩,极宜游宾休憩。此外,还有古碑刻、崖铭文物皆著名于世。

焦山屹立于大江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唐代润州刺史和镇江节度史韩混,曾造楼船和战舰30余艘,配备海军官兵5000多人在大江上操练。南宋德柘元年二月,元军攻占镇江后,宋代杭元将领张世杰在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军舰与元朝水师决战于焦山,呈现出“焦圃险要屯包港,宋代兴亡战夹滩”的壮烈搏斗。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曾率领官兵数千人,驻扎焦山反击金兵之事,已成为历史佳话,英风干载,流传后世。明正德四年(1519年)七月十六日,直隶右都御史史丛兰因江西宁王反叛,亲自率领江淮一带水兵,在焦山江面进行操演。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英帝发动了扬子江侵略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时,曾遭到副都统海龄率领镇守焦山的青州兵和旗兵数千人,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英军,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赞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 ,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里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 陆游踏雪观瘗鹤铭摩崖——摩崖石刻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陶宏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 瘗鹤铭书。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由于书法绝妙,后被人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轰崩而坠江中。至宋代淳熙年间(1174一1189)石碑露出水面,有人将它从江中捞起,仍在原处竖立起来,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来研究它,因而远近闻名。

不意数十年后,其碑又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合为一,仅存残字九十余个,移置焦山观音庵。在宝墨轩仍有《重立瘗鹤铭碑记》,碑记文中说到:“盖兹铭在焦山著称,殆千有余年,没于江者又七百年。”叙述了这段经过。碑文存字虽少而气势宏逸,神态飞动,读之令人回味无穷。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此碑之所以被推崇,因其为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此碑的拓本及字贴久传国际,名震海内外,是研究书法艺术之代表。它既是成熟的楷书,而又可从中领会楷书发展过程中之篆、隶笔势遗踪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镇江焦山风景区介绍

镇江必去的5个景点是金山、西津渡、镇江博物馆、北固山、焦山等。

1、金山

金山位于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年间。金山是一座只有40多米高的小山,这里发生过多次大的战役,也有很多民间故事传说。最有名的故事是白娘子为寻许仙水漫金山,而后被镇压于雷峰塔之下。

2、西津渡

离金山不远就是西津渡,西津渡不同于寻常古街,建在起伏的丘陵之上。从前这里是镇江的渡口,走西津渡有两条路线,从西向东或从东向西。最东是西津里,这里充满浓郁的现代气息,民国风的建筑里,是西津音乐厅与剧场,旁边的小花园当中,还有缪斯女神雕像。

3、镇江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位于西津渡东侧,原是英国领事馆,与伯先公园比邻。博物馆之后就是这一片的制高点云台阁,博物馆的展览主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陶瓷展品,一部分是青铜器展品。博物馆前的喷泉造型很独特,青铜器鼎与人像,倒也符合博物馆的主题。

4、北固山

北固山位于京口区东吴路,因辛弃疾一首“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被誉为天下第一江山。从北固山景区的入口处开始游览,一步一景,都不容错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凤凰池,池水很宁静。

5、焦山

焦山位于京口区江滨路,是长江上的一个四面环江的小岛,需要乘船才能抵达。下船登岛,牌坊上写着“焦山圣境”,墙壁上刻着四个大字“庄严国土”。定慧古寺是明代建筑物,绿瓦朱栏,十分古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山风景区百度百科-西津渡

焦山景区对很多游客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作为一个大众化的自然景区,非常有必要去体验一下。景区内环境幽静,绿植覆盖率很高,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

现在中国人说起江苏古城,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南京的龙巢和苏州的弄堂。事实上,在“吴楚”之乡的江苏,有许多著名的古城。

在中国的古城里,如果名字里有“京”字,那一定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在江苏,至少有两个城市的名字里有“北京”二字,一个是老古都南京,一个叫“京口”。

没错,就是王哥哥诗里的京口“京口瓜州是水乡,钟山只隔几山”。现在,京口改名镇江。

历史上,镇江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历史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铁翁城的吴栋霸权和南帝“北顾”的野心,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时,镇江也是一个低调的城市。很多现在低调的人,对镇江的很多名胜古迹并不熟悉。感谢白娘子和法海,世界知道了金山寺,感谢孙权、刘备和梁武帝,顾北山也是众所周知的

可惜金山和顾北只是著名的“镇江三大山”中的两座,而镇江三大山之一的大郊山似乎已经被世人遗忘了。这真的很可惜。

焦山是长江下游的一个小岛。不算清高,但因为独立于河流,还是有点气势的。据说这焦山是以汉代一位名叫焦广的隐士命名的。

我对那个交广并不熟悉,查了很多资料,发现镇江方志和镇江吕雯对交广的描述不一,比较混乱。当然,我对这个焦光老师也不感兴趣。乱世做隐士没什么。我钦佩那些在乱世挺身而出帮助世界的人。

比起隐士,我对焦山脚下的定慧寺更感兴趣。这座定慧寺存在于东汉兴平年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原来,这座寺庙是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历经朝代更迭,曾有多个名字。相传清朝康熙帝出巡焦山时,指示当地僧人将此寺改名为“定慧寺”,因此得名定慧寺。此后,再也没有人“挑战”康熙皇帝的意见,所以这座寺庙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定智”一词来源于佛教“定智因戒而生”、“定智因寂照而平等”的意思。“定”就是摆脱一切自私的杂念,不被任何外力迷惑或影响,高度集中和专注;“智”就是从“闻、思、修”三个途径生长出来的智慧,看透逻辑,悟出真谛。可以说,“定慧”二字,基本上是佛教徒一直在修行并企盼的最高境界。当然,这只是对我这种低俗之人的粗浅认识。

我对佛教基本是门外汉,但我很喜欢定慧寺的中国古典建筑。惠思寺的正殿造型古朴典雅,非常庄严,同时又非常灵动美观。

据给我讲解的值班和尚说,定慧寺大殿建于清代。由于设计、建造和材料的高标准,房子的结构非常坚固。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大的维修,使得这个大厅基本保留了原貌。

正殿的罗汉雕像都是古物,属于国宝级古代人建造房屋,高耸的屋顶加上防雨功能是建筑中最重要的。在建筑内部,古代人经常使用一些装饰性的建筑材料来覆盖建筑的高顶部。

这样可以让原本空旷的房间上部更加美观,同时也可以增加房屋的保温性能。这种屏蔽构件叫天花,建筑内部一般是平面的。

在一些屋顶“足够深”的大型建筑中,古人使用的是穹顶形天花板。这种天花板被称为“沉箱”,只有那些高级住宅才会用华丽的沉箱来装饰。我注意到定慧寺大雄宝殿中央的藻井,非常壮观美丽。

据说这个“藻井”和北京故宫三大殿的藻井一模一样。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沉箱的造型不仅是风格,在江南也很少见。

除了正殿,定慧寺的规模也是当地最高的。毕竟焦山是山地而不是平地,而且还是长江上的岛屿,可利用的土地不算太多。然而,定慧寺利用其有限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一个错落有致的佛教圣地。

说完了寺庙,焦山上还有一件让一代又一代书法家惊叹不已的国宝级文物,那就是著名的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崖的由来。千百年来,这里成为中国书法的圣地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刻在摩崖上的六朝《瘗鹤铭》,就不会有后世的书法家不远万里来到焦山题写碑文。那就不会有著名的“焦山碑林”了。

对后世书法家及类似风格的书法影响深远。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把《瘗鹤铭》称为“汉字之祖”,得到了后世书法大师的认可。

中国的书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几个可以称之为“祖师爷”?这个《瘗鹤铭》被后人公认为“汉字始祖”,可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

由于年代原因,《瘗鹤铭》的初始情况基本没有证据。根据行文风格、书写内容、行文风格,学界基本一致认为是东晋遗物。

中唐以后,一些书籍和作品中开始出现《瘗鹤铭》。自从发现《瘗鹤铭》块宋代因长江水位低而残留的石头后,历代书法家都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书法的一个“巅峰”之作。

在齐书的末尾,署名是“华阳撰,上黄山书”。但这两位作者和书法家究竟是谁一直没有定论,现有史料中也没有相关记载或线索,成为一个永恒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