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咸阳·彬县·大佛寺》陕西名胜简介

2.彬县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3.彬县大佛寺是什么类型的景点

4.彬县大佛寺石窟的主要景点

5.彬县大佛寺石窟

6.彬县大佛寺门票免费吗

彬县大佛寺简介和历史_彬县大佛寺

有3个大佛,

大佛寺现遗址以大佛石窟为主,古色院墙及其他相应保护性建筑。石窟呈半圆形,径约21米,高30米,内有石雕佛像三尊,大佛依岩跌坐居中,高24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两旁为胁侍菩萨,身高5米左右。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利。窟壁凿小佛龛400个,其中小佛石像各有造型。大佛洞﹑千佛洞﹑罗汉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另外大佛寺外还有其它零散小石窟, 其中的石佛像,经过千年风雨水沙浸漫,虽失昔日风;但千年沧桑又造就了与山水合一的灵秀韵味,其间释义,真是不可言喻。

《咸阳·彬县·大佛寺》陕西名胜简介

我的家乡在彬州市,山清水秀,矿产丰富,历史悠久,这里也是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比如唐末镇将朱玫,更有许多的名胜古迹!

彬县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十公里西兰公路旁的清凉山脚下。为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建, 原名庆寿寺,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彬县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咸阳·彬县·大佛寺》陕西名胜简介

在彬县水帘乡清凉山石崖上。大佛寺距县城12公里,临西兰公路3米许。古名庆寿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亲庆寿所建,故称庆寿寺。今楼阁尚存“庆寿寺”大字匾额。又因寺内佛高大,俗称大佛寺,故进寺小门额有“彬县大佛寺”5字匾额。寺居泾水之阳,依山傍水,风景绮丽。佛寺依山起刹,石窟依崖雕凿,陡峭深邃,妙景天成,特别是寺东崖壁上佛龛罗列,并留有“花果山”“水帘洞”遗墨,更是引人入胜。

庆寿寺为尉迟恭敬德监修,寺楼3层,高50余米,佛龛依山而凿,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径21米许,高达30米许,内雕大石佛3尊,小石佛无数,中大石佛高24米,依岩趺坐,肩宽体厚,造型优美,雄伟壮观;两侧胁侍女菩萨,姿态各异,身高5米,头戴宝冠,衣着华丽,俗名丈八佛。大佛背后有“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铭文。大佛及侍佛头部背光中,雕出坐佛7尊,边缘有19飞天飞舞,是极富装饰性的雕刻艺术。从题记铭文可知大佛至今已有1378年的历史,它是陕西现存古代石佛最大的1尊,发式为螺髻形,面方型,耳垂肩,披衣袒胸,腰系佩带,盘膝端坐莲台之上,左手着膝,右手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肌肉丰满,雍容肃穆。

一般从大佛窟门旁沿石阶梯而上,经一小门,此门额即是书“彬县大佛寺”5字之处,入则有4个洞窟,俗称罗汉洞,窟中立体石雕像、浮雕像甚多,经变故事60余幅和唐宋以来游人题词。绕经佛窟前楼明镜台,前向东侧,有石碑数通。向东转弯,又是一明两暗的千佛洞,窟内有石刻,浮雕数百幅,其画其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大佛寺工程浩大,建筑宏伟,现存窟龛291个,造像1000余尊,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壮观,在雕刻以及佛像造型艺术风格上,均反映了我国唐初精湛的艺术造诣。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近年专门成立了大佛寺文管所,负责保管、维护和对外开放管理等事宜。

大佛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彬县大佛寺是什么类型的景点

彬县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有侍郎湖、咸阳彬县大佛寺、寺塔、龟蛇山、程家川、彬县花果山石窟、龙山书院、豳州驿、太峪草莓基地、法门寺。

1、侍郎湖

侍郎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彬州市城南33公里处的水口镇牛北村。湖面面积370亩,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可达18米,总库容约385万立方米,是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美誉。这里可谓是“一泓碧水,四面青山,环境优雅,风光迷人”,是垂钓避暑、休闲、的胜地,是生态旅游的好地方。

2、咸阳彬县大佛寺

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11公里处,从城西,沿着蜿蜒而宽敞的西兰公路约行五六公里,经过“水帘洞”,再西行6公里,遥望公路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楼阁,倚山崖而耸立,周围摩崖小洞如蜂窝,崖下树木郁茂,风光绮丽,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3、寺塔

寺塔,又称西山塔、富县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城关街道办寺坡村,始建于唐二十八年(740年)。寺塔为四角楼阁式砖塔,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70.73平方米,通高41.8米;塔底层每边长8.41米;塔门向东,面阔1.46米,高2.75米;底层塔壁厚2.81米。寺塔是富县具有代表性的名塔,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4、龟蛇山

龟蛇山位于龙高镇富仁村泾河岸边,距县城44公里,距龙高镇7公里,东距公刘墓5公里。从泾河北边高原俯瞰,有酷似龟、蛇的两道山梁南北向奔入泾河,民间称为龟蛇二相、龟蛇神山等。相传在公刘死后不久,曾经发生了泾河黑龙移动犟山,企图用洪水冲跨公刘墓的事,幸有伏龙山的顽强抵御,才使公刘墓免受洪水冲击。

5、程家川

位于香庙镇的程家川,素有“养生绝佳地、风水第一村”之称。这里田园恬静、人杰地灵。最早有程、田、巩三大姓,历史上因程姓来的比较早,所以村名叫程家川。全村有116户,总人口509人。这里地形独特,夏季凉爽,是千古绝唱《诗.豳风.七月》所咏诵的“凌阴”藏冰之处,被誉为古代天然的冷库。

6、彬县花果山石窟

花果山石窟俗称灯山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水帘村。南北朝时期,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这里留下佛像石窟群,号称“九曲十八洞”。唐玄藏西天取经时曾途经这里,后人依附“西游”故事,称此地为孙悟空故乡。并在此塑西游人物,传西游故事。

7、龙山书院

龙山书院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一向颇负盛名,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主讲,许多成名学者曾在此就读,蜚誉各地。但书院建筑已毁,仅存残迹。龙山书院位于山势峻拔、风光如画的龙山龙山之阳。它历经元、明、清三代,可谓桃李满天下,人才遍域中。

8、豳州驿

豳州驿位于彬县的南大门太峪镇,这里交通便利、青山延绵、田园秀美,集人文精华,揽天地形胜,于2015年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彬县城美丽的后花园。豳州驿景区总占地面积176亩,含40亩太平湖水系,80亩果香花海园林公园和3871㎡的商业风情街。

9、太峪草莓基地

彬县太峪草莓基地位于太峪镇南庄村,由海升集团旗下陕西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基地占地面积1000亩,包括草莓种植900亩(高架无土栽培300亩、陆地栽培600亩),盆栽树莓100亩,致力打造中国最大夏季草莓鲜供及加工基地。

10、法门寺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侍郎湖

彬县大佛寺石窟的主要景点

彬县大佛寺属于咸阳宗教旅游的著名景点。

彬县大佛寺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11公里处,从城西,沿着蜿蜒而宽敞的西(安)兰(州)公路约行五六公里,经过水帘洞(神话《西游记》中孙悟空居住的地方),再西行6公里,遥望公路南侧,有一座巍峨的古典式楼阁,倚山崖而耸立,周围摩崖小洞如蜂窝,崖下树木郁茂,风光绮丽,这就是著名的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其建筑始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庆贺其母亲六十大寿,派尉迟敬德监修的,故取名庆寿寺。这里的石窟造像除寺楼内的大佛是唐代雕刻外,其他石佛大多数均为北朝时期的作品。

大佛寺石窟依山而凿,寺有亭楼3层,高50多米,其楼门洞上有明镜台3字。登台眺望,南可见大佛像,北有宽阔的径水逶迤向东流去。走进石窟,窟壁嵌满了造像,仔细一数共有70龛,造像1001尊。释迦牟尼端坐正中,二菩萨倚靠两边。抬头仰望这尊高达24米、肩宽13米、手指长达2米的陕西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倚岩盘膝端坐在六角莲花座上。上体穿窟中心而上,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面部丰圆,鼻端口正,两耳下垂,弯眉细眼,眼目稍向下凝视,胸脯微凸,端庄慈祥,对每个进来的游客都微笑相迎。大佛头部的周围,有浮雕坐佛7尊,边缘围绕19个飞天,是十分富有装饰性的精美雕刻。大佛两侧的胁侍菩萨,高约5米,俗称丈八佛,头戴玉冠,衣着华丽的璎珞,下着羊肠大裙,姿态自然可亲。另外窟壁上还有很多佛龛,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及菩萨约400多个。大佛身躯之大,俗谓一指之大儿为腰,参观者只能在窟底仰视,或者登楼层层眺望。摩崖大龛式的大佛造像流行于盛唐,大佛寺亦因摩崖大佛而得名。我国现存的唐代摩崖大佛应首推四川乐山大佛,其次有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甘肃敦煌千佛洞的大佛等。在这些大佛中,彬县大佛寺的大佛建造年代是比较早的,它开凿的成功经验对以后依山凿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彬县群众有个顺口溜:邵州有个大佛寺,把天顶得咯吱吱。并流传丈八佛见大佛的故事。相传;大佛的名声远扬,传到了甘肃径川县丈八佛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气,要与彬县大佛比试比试。丈八佛一见大佛,果然名不虚传,自己矮了多半截,只好甘拜下风。大佛请他参观了各处洞窟,还让他品尝当地的名产邵州梨、晋枣。丈八佛决心做大佛的侍从。以后便在石窟西边的应福寺坐禅,为了表示对佛的尊敬,丈八佛一直站着,直到如今。沿着西侧狭窄的石阶梯,抬级而上,便来到应福寺,果见丈八佛依然侍立在那里。经过一个小门,走出去不远,又由另一寺门进去,便来到俗称罗汉洞的窟群。这里共有4个面北排列着的小石窟,各窟的形状、深度和高度都不一致,除西起第3窟内,在壁上雕刻有浮雕佛经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的铭刻,其余3个窟内,各有立体雕佛像及菩萨像数尊,造型生动,雕工精致。再由罗汉洞窟群,绕过大佛寺楼二层的明镜台前空场走100余米,再转一个弯,又来到另一窟群,即千佛洞。千佛洞由东西向排列的3个石窟组成,外表俨然如同一座一明两暗的旧式厅堂,正中稍小,平面为方形,东西两套间进深较大,故平面均呈长方形。窟内除少数雕刻成为立体的佛像和菩萨外,其他都是壁间浮雕造像,约300多幅,还雕刻有人物画像,造型真实,栩栩如生。

大佛寺塑像和石雕反映了我国初唐时期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的结晶,其中大佛尤为突出。大佛寺还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历代游人留下的题刻177幅,碑碣6通。诗文优雅,书法中草、隶、篆皆有,游人观摩,无不赞叹。

彬县大佛寺石窟

彬县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

东部87窟称之为“东窟”;中部12窟称之为“中崖”,即“明镜台”;西部8窟称之为“西崖”。东崖和中崖洞窟比较密集。开凿较早、规模最大和保存最为完整的是“大佛窟”。其次,是“千佛洞”和“罗汉洞”,大约开凿于唐高宗执政时期。 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也是大佛寺最大的洞窟,方向为北偏东15度,洞窟内平面近似半圆形,其中有70个龛1001尊造像。平面近似凸字型,横宽34米,进深18米,高24米。洞窟上部的总体构造为穹窿型。

窟内的主尊大佛阿弥陀佛倚崖居中,巍然端坐,高20米,头高5.2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手指高2米,指甲盖0.5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结施无畏法印,表示了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披衣袒胸,腰系佩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

在大佛背光的左下侧,刻着“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铭文,由此判断该石窟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侍立大佛两侧的是两尊胁侍菩萨,西侧为观世音菩萨,东侧为大势至菩萨。均高17.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

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上面有七佛环坐,二十二身雕工精湛的飞天伎乐拱卫着弥勒佛宝阁,呈现出了一派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景象,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座。此窟规模宏大,造像雄伟,雕刻精致,是古代造形艺术中的一大宝库。

大佛窟西壁有宋仲宏游庆寿寺诗云:“葡萄蔽野果连山…来游共记宣酥日,访右重寻正观年……”,诗中之“宣酥日”,即为“宣和日”,“正观年”即“贞观年”。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辛丑年,说明大佛寺确实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年间。

另外从开窟的形制、造像风格、题材内容、服饰特征分析,似为北朝晚期作品,说明唐最初开龛造像沿用了北周的模式。窟内的巨型一佛二菩萨的表面都经过后代重新塑做,而大佛背后的头光与背光还仍然保留着开窟时的雕刻内容与造型。

在大佛象征神圣的身后光环表面,刻着火焰纹、花卉和卷草纹图案,其中还穿插了众多的飞天伎乐和坐佛形象的浮雕,展现出一派佛国世界里和谐、欢快的气氛。这些背光间的小坐佛有着低平的肉髻、方圆的面庞,丰满而敦厚的身躯,也保留了很多北周以来的造像特征。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它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排列,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

千佛洞共有造像696尊。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题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

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和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的显现着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唐代典型的造像艺术风格。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字排列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内部可分为主室和东室,东室呈南北纵向的竖长方形,进深9米,宽1.65米。主室呈马蹄形状,进深6.5米,最宽处为6.3米。

主室的东部与东室相连接,这种形制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石窟相比较,是特殊少见的,推测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窟。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的莲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铠甲、脚踩饿鬼,神气凛然。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呈站立姿态的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位于大佛窟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

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

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七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迷漫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

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护楼共5层,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扩建而成,高38米,起着保护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

护楼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坚固而宽阔,两边修有石阶可达平台。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底层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高9米,中间有砖砌甬洞可进出大佛窟,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长宽均较底层略小,正面有砖砌拱洞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可正面瞻仰大佛,昔为僧人参佛诵经之地。

自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呈方锥状,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第三层上建有献殿及楼台,近可俯视大佛雄姿,远可眺望山川风光;第四层上有小厅及楼台;最上一层为飞檐式六角楼顶,斗拱交错,檐牙高啄,中央高悬“庆寿寺”匾额。 据清末金石家叶昌炽在《邠州石室录》中载,大佛寺千佛洞、罗汉洞“有唐刻22通,宋刻64通,金刻1通,元刻15通。”除此而外,还有叶昌炽未及考察的唐刻1通,宋刻1通,明清题刻73通。

就时间而言:上迄唐代贞观二年(628)十一月十三日,下至清末。

就内容而言:唐代以简单记叙为主,多叙造像经过;宋代文字洗炼,多记登临盛况;元代文字也简,简述装像过程;明清篇幅较长,侧重描写古刹风光和抒发游历感触。

就书法而言:唐代多中楷工笔,字体稍小而工整;宋代多楷书,兼有行、隶,字体较大;明清行书为主,字迹清楚;各代不乏佳作,尤以唐代功力最深。

彬县大佛寺门票免费吗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凉山下。是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邠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坂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

彬县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岩体为砂岩,共有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丈八佛窟四部分。另有经幢2件、碑刻8通、题记178则。

大佛窟是寺内最大的佛窟,凿于唐贞观二年,平面略呈马蹄形,面宽34.5米,高约28米,进深18米。其内主像为西方三圣,正中为阿弥陀佛,左、右侧分立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为高浮雕石胎泥塑,并施彩绘。大佛背光边沿刻有“贞观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造”题记。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陕西段北道的主干线上,是佛教兴盛时期所建的重要寺庙之一,对于研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免费。根据查询彬县大佛寺信息显示,彬县大佛寺石窟的门票是免费的,可以在彬县大佛寺石窟内参观,欣赏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感受其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彬县大佛寺位于咸阳市彬州市城西10公里处西兰公路312号国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