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有什么故事?凡人要去五台山为什么障碍很大?虚云长老和五台山的故事是什么?

2.梦参老和尚:如何修行及怎样才算是修行

3.五台山下的自省录

去五台山有业障的表现_业障重女人面部表现

不妨试试。

五台山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可以说,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

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朝拜五台山的善信和游客,络绎不绝登临佛母洞,虔诚发心,把入洞出洞示为大因缘,恳请佛母加持,获得重生,消除业障,福慧双增。

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有什么故事?凡人要去五台山为什么障碍很大?虚云长老和五台山的故事是什么?

去趟五台山就知道了。

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体验感受也不同。

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等诸大菩萨时刻都在我们身边,

可是,菩萨在妙明之内,你我在尘劳之中。纵然擦肩而过,凡夫也不会知道。

即便是菩萨幻化成普通人的样子,点化你,你也不会知道,甚至可能会反感。

这类公案,在古代很多,而且都是高僧大德,对菩萨现前教化自己尚且都不知道,更何况现在末法凡夫,业障深重呢。

梦参老和尚:如何修行及怎样才算是修行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的是它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

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又称五方文殊。

五台山朝圣朝拜,台怀镇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为小朝台,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

虔诚的佛教徒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

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的。

释迦牟尼佛祖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佛在三千年前就说了这个山。

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

梦参老和尚说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围著黛螺顶绕清凉。

当你业障消了,功德成熟就能看见一万菩萨了。你也可以加入跟著绕清凉,虽有业障但应当作如是想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当年虚云长老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后来得到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且梦见他母亲因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去翻开虚云年谱就会看到这些故事。

五台山是显密共荣的道场,而且是个真正有修行人聚集的地方。凡是修行人聚集的地方都是功德非常大的。

佛经记载一个修行人的功德可以让百里之内没有灾难。五台山是凡圣同居的地方。

当年虚云长老拜到了五台山,就看到了文殊菩萨领着五万罗汉在讲法之后得辩才无碍。这就是五台山道场的加持力

五台山又叫做清凉世界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贪欲,嗔恨,*欲,就可以得到清凉。

什么叫做业障?没有智慧就会被世间的种种法则困死,这就是业障。而文殊菩萨的般若之剑就是斩断这些业障的。

文殊菩萨作为七佛之师。加持力不可思议,同时要去五台山也是有很大的障碍的,因为功德太大了,我们的冤亲债主就会障碍我们。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习惯了阴暗突然给他阳光他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

再比如说我们看狗啊,猫的这些**过得很苦,觉得鬼也过得很苦,但是福报大的鬼却觉得自己过得比较舒服比较自在一样,叫他投胎做人他还不愿意这就是区别。

所以,去五台山会有很多障碍,有的人想去了突然间又觉得不去了感觉呆在家里舒服。

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有的人要去时突然又有事情然后一障碍,就不去了这也是障碍之一啊。还有的人等以后再去可是谁能保证以后一定能去吗??

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上善人聚集的地方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

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五台山作为智慧主文殊菩萨的道场我们将朝圣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业障身转化为福德智慧身

这是一个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有着“华北屋脊“之称的地方虽然与北京相同的纬度但气候和东北大兴安岭差不多。因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这是佛的慈悲安放在红尘的一片净土信仰与蓝天共生冬天的佛国宁静祥和迎来八方来客顶礼膜拜

五台山下的自省录

文:梦参老和尚

离开纽约不到四年,这次重回纽约,我问了很多道友:“有没有拜忏啊?”“地藏圣号有没有念?”“修行的功课有没有断啊?”有的答覆是:“没断!”但十分之七的人都没做了!大家一起共修时,每个都很精进;没有共修或没有佛堂,少了那种气氛,就精进不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

不管我在加拿大或美国其他地方,甚至人到了台湾,到了大陆五台山,特别是在五台山时,我特别惦念着你们这批道友,希望文殊菩萨加被大家,祝大家幸福,希望大家生活美满愉快。给大家求了,但是我的力量太薄弱,我回来纽约之后,知道有些道友还是经过了很艰难的历程,这是因为大家向三宝的心不够!今天我们谈修行,到底修什么呢?怎么样才算是修行呢?

照顾自己的心

不论显密所要修的就是“心”,我们的心不停地动,如何把自己的心照顾好,是很重要的。

心的活动相当复杂,人的心在活动的时候,是不会停的,连睡觉也没有停过,睡觉时人的身体是停了,可是心还是照样活动。你看!人在睡觉时还是会做梦,即使不做梦,心还是不停的活动。心的活动范围非常复杂,现在我们就来分析这种心的过程:

心的“心路历程”

当我们的心跟外面的境界(景像)结合起来时,就会受外面景物(境)的影响,而产生了情感。产生了情感之后,高兴的,就使身体感到快乐,这叫乐受;不愉快的,就产生了痛苦,在身体“受”的方面来讲,就有苦和乐两种。这种“受”“经过”“心里思惟”,就有欢喜和忧愁(烦恼),例如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幸福美满的,当然会感到愉快;如果家庭成员不和,一天到晚吵吵闹闹,或不幸生病、出等,这就苦了。

这些境界使我们的心有忧也有喜。而这些受都是“心的领受”,不是“肉体上的受”;身体虽受诸苦痛,如果心里愉快的接受。譬如有人遇到种种不愉快的事,使心里不快乐,但他想,欠债就得还,现在受诸苦,就像在还债,经过这样一想,他的身体欣然承受这种苦,而心里却不受影响。

“想”再深入就是思惟的过程。心对外面景像,好比我现在面对着大家,思想一定会不断地分析,分析之后,照佛所说的教义,或依师父所讲的,加以分别这个是对或不对,好的叫善心;坏的就叫恶心。

悲喜皆是自作自受

就像刚才陈圭璋居士介绍我在大陆监狱呆了三十三年,大家听了,都认为是***嫁祸给我,使我在里头受苦!其实这是我自己做的──自己的业,自己受。这是很公平的事。

经常有人向我抱怨:这个世界很不公平!财富有富有贫,寿命有长有短,家庭成员有和睦,也有不和睦的,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不平等!他问我:“这样平等吗?”我回答说:“从我的角度看去,这一切都很平等!”不是吗?今生富贵的,是前世布施行善而有;今生贫苦,饱受生活压力,人家当老板,你当伙计,受人支派。如果有智慧,能看到自己前几世的所作所为,就会明白,这一切都非常公平;明白心里的一切苦、乐、忧、喜,都是自作自受!

现在面对苦境,一天到晚把心纠在一起,还想求解脱,那是办不到的事。真正想求解脱就得消业,认识到这是自己应该承受,就怕明明知道应该受,还肯不接受!这样自然产生痛苦!因此身体的苦乐,心里的忧喜都是自己作的。

身体和外境接触后,在心里先有个印象与概念,遇到欢喜的就想吸收,不欢喜的就想排斥,这一切都是幻想,能够真正随心所欲吗?《金刚经》讲,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心经过了受、想、思三个历程之后,就起了怎样付诸行动,而这种思还只是心的思想而已,身体还未行动。心思惟后通过口叫口业,通过身就叫身业,身业在佛教讲有杀盗*,口业则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意有贪嗔痴。通过了身口意,造种种业。口里赞叹三宝、称三宝名号、读诵大乘经典,口业自然清净;身拜佛或诵经、静坐等,身业自然清净;意里思惟观想庄严佛像,或观想佛所说的经义,意业自然也清净。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何住心?又如何降伏其心呢?如何把心降伏到纯善无恶呢?乃至于善也不可得,善也是心所生的,心无所生,没有善恶之念了,这种境界我们达不到。由此而生的善恶,善是心的活动,恶也是心的活动,善的活动叫业,恶的活动也叫业,造恶业的就得受苦果,心所造的业为主导,身所造的业还没有形相时不定罪,若发自口,发自于身,就定罪了。

人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具足了善恶,也就是前生所造的善恶,全都带到今生来。有人讲:“一念之间可以造很多的恶业,一念之间也可以行很多善事”,这“一念间”“并不是一个念头就停了”,而是心里起了一念,口说出来,加上身体实践;善有善的意识,恶也有恶的意识,如上面讲的,善心代表不贪、不嗔、不痴;不善的心就具足了贪嗔痴、贡高我慢、疑及邪见等,但不论善恶,心总是一个。

发心助人先量其力

我们常听人讲:“我的烦恼很重!”烦恼很重,大都从恶而生,烦恼本身就是恶,就是昏了、乱了!烦恼就是心不清净!有的人心既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但还是烦闷不已,使人感到心很不安定。在心很不安定中,自己分辨不出是烦恼是善或恶。

烦恼有没有善念呢?有!例如发心想帮众生,利益众生,帮人解脱痛苦,力量不够,自然就产生烦恼。这个时候自己要想办法,在“思”惟上面打主意,如何从恶转善,如何帮助他人解决现前的痛苦。

譬如生意失败,或身体有病痛,特别是医生宣布他得了癌症,或家庭不和…等,在这段过程中,烦恼没有停过,佛弟子常说要帮助道友或众生解决一些烦恼,人家的烦恼还没解决,你自己先烦恼!大家仔细想想,自己是否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譬如我本来是想帮助人的,但帮得不得法,或没有那么大的智慧,也许你不帮,他不忙;你越帮,他反而越忙!

这样,你不但没有帮人解决烦恼,自己烦恼,还添了对方的烦恼!但你是出于善意,并非出于恶意想害人呀!所以佛经说:“有了智慧,行方便是解脱;没有智慧行方便,则非但自己被束縳了,连带的把别人也束縳了!”此正是“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法”,有没有智慧皆是你自心的思惟,大家多读《金刚经》或《心经》吧!

不执着,随缘尽力而为

怎么样的思惟才算是纯善呢?不起执着,人一起了执着,就着相,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用这种执着的心去做事,结果不但自己烦恼,别人也跟着起烦恼。你若不执着的去做,一切随缘,帮助别人时,不要劝对方决定怎么做;也不要劝人决定不怎么样。一切不忘随缘,随缘尽力而为。我们的业还没完全消失,定力也不够,心里的观想力自然不够,智慧也不足,这样烦恼自然消除不了。

心诚心信则灵

这样,你自然会发出种种的怀疑!怀疑读大乘经典没用?其实不管读那一部经,都是功德无量,特别是地藏经,当你遇到任何困难,求地藏菩萨或读诵普门品,求观世音菩萨,没有不应的。求不应,问题没有解决,你就怀疑佛说的话,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你没有要求自己!我认为读经或观想或求佛菩萨加持,实际上是你自己的心力,因为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相应了,观世音菩萨就会加持你,你的心和观世音菩萨的心不相应,纵使观世音菩萨加持,你也得不到。

你的烦恼心、污染心和观世音菩萨清净的心结合不到一起,你在求的时候,心里有贪嗔痴,求了之后达不到目的,就开始怀疑,一起了疑,心就不诚。再说,你现在心里起了疑,就是你对观世音菩萨、对地藏菩萨、对普贤菩萨不相信之故!你不相信又如何能求感应呢?

头顶佛足心不净 叩破头皮也徒然 也许有人不认同上面这段话,说自己是多么地相信,见了菩萨就叩头!要知道,叩头是一回事,心里诚不诚又是一回事。三宝是清净的,你求三宝之前必需先有清净心才行。

再说,佛堂是清净的,你进佛堂,带着一颗贪嗔痴的心进来,佛堂也被你染污,跟着贪嗔痴了!再如,各位来这里听讲,如果你提着一桶大粪进来,相信其他的道友都会反对,而你肚子装着的大粪,别人看不到,就没人反对。不是吗?每个人的身体内都装着一桶大粪!这种自然现象没有人会反对,但你另外再带一桶进来,别人一定会反对!

用贪嗔痴的心,到佛堂想得清净果,就得先把自己的贪嗔痴去掉,否则和佛菩萨不相应,没感应,就不要抱怨!是自己不诚、自己不信,你信了、诚了,自己就会加被自己,不需要佛菩萨加被了。

如是因如是果

再说,我们要相信因果,现在受的都是因果报应,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譬如过去生破坏他人家庭,今生遭人破坏时,就想好吧,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业果,正因为自己过去生曾破坏他人,今生才遭此果报,现在欢喜来还,从此彼此互不相欠!使你在还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反驳或反击,虽然老本是还了,但利息又生了不少!

无始劫来,生生世世,六亲眷属经常不停地轮转,这其间的因缘说也说不清楚!要到了自己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明白他人的心,明白一切众生的心时,才看得清!善因恶因,善恶因果业报就是这样来的;佛菩萨的加持与否就看自己是否心诚。

至于如何求呢?用一颗诚诚恳恳的心去求求消业障,业障消失了,福报自然现前。这些道理看似浅显,真正做起来却很深刻,例如同一件事,看他人做起来,觉得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等自己真正去做,才知道困难知道并不容易!再以叩头为例,叩头很简单,都会,若与佛无缘者,你要他在佛前叩头,那可是比什么都难!同样的,信了佛的,对三宝非常恭敬;不信的,就有不同的看法。由此观照我们的烦恼,把这一连串心的活动,从受、想、思乃至善恶的心境,你就能明白一半了。

知道自己现在所受的,都是自己过去生所做的,现在想解决问题,从今后别再做就好了。不做就不再受;以前的,我今生受了还了,还了之后就不再受。再举个例子,譬如我们诵地藏经、或观音经、金刚经,就不再堕入三涂(三恶道),因为我们的心和念及所有意识的活动都没有堕三涂的念头;念头没有了,身不行,怎么会再堕入三涂呢?

有人曾问我:“老法师啊,监狱里头是什么味道?”我回答说:“你想尝一尝吗?想尝的话,你造点罪就去啦!”你一犯罪,警察就来捉你入牢,你没造罪,自然没有进监狱的因!所以《地藏经》第一品,婆罗门女问无毒鬼王,我怎么到地狱来呢?无毒鬼王说到地狱有两种力量,一是业力,另一种是威神力(诸佛的威神力)。一切的业都是自己所做,都是自己现前这一念心所起。

修行就是把心看好!看看自己一天之中起了多少好念头,起了多少利益他人的念头?又起了多少个坏念头,起了多少害他人的念头?我们的身若是清净,心也清净,这样进佛堂拜佛,都是清清净净的。反之,身不清净,也许多天没沐浴,或几天没换衣服,浑身散发异味,又带了一颗烦恼的心,这样进了佛堂,想求佛菩萨加被,替你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最好先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再进佛堂。

看破放下得自在

我常告诉自己放下、看破!倓虚老法师常讲“看破、放下、自在”这六个字。看破不是眼睛看破,而心要能看得破!心的意念,不论什么事情发生,都不执着,也就是心对境,在受、想、思的善恶过程中,都视如梦幻泡影。泡影的东西,有那一样是永远不变的?既是泡影就不值得我们执为真!问题是我们的心不这样想,我们常常把过去的事,再拉回来想一想。

以我自己为例,我离开监狱十六七年了,有时我还会把它拉回来想一想,想有什么用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形相已经没有,再度拉回,在自己的心里又起一些形相,那些形相只给自己引来无数烦恼!想自己那个时候该怎么样!这些已经过去的影像,你现在想要怎么样,也无济于事了!

不但把这一生的事拉到现在,甚至把过去生的事也拉到现在,了解做梦的人,就知道梦境常把我们的心拉得很远很远。现在诵经,心清净了,过去那些影子全出现了。你说是做梦──是在做梦。可以说,大家现在都在做梦,问题是,谁肯承认自己是在做梦呢?谁肯在做梦时,把这些梦境观想观想,观想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呢?

只要肯把这些心妄心停下来,真心就显出来了。现在这些妄心覆盖了我们,使我们行善做恶的心全存在着。做好事是对那些坏事而来,做好事,坏事就渐渐消失,好事和我们的真心相合,这颗纯善的真心就容易生起,现在我们都迷惑了,人一迷惑,任何事情都不能如实的知。

上面讲一切外面的景就是事,心就是理。想得到真心,就得把妄心去除,有妄,真就不显不出来,妄尽了,真才能显出来。妄怎么除尽呢?从修行的角度来讲,就是随时观照自己的心,使心不随恶转──不随贪嗔痴转;也不随着不贪、不嗔、不痴转,这样真就容易显现。

无常迅速,菩提路远

人的生命说短,很短。问题是,有几个人认为自己的生命短暂呢?有时我问道友说:“你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明天会死的问题?”对方笑一笑说:“没想过这个问题!”正因为大家都不肯认真地想,做起事来都把放得好远好远,我们又没跟閰罗王订合同什么时候离开?在台湾时我曾遇到一位道友,他跟我谈了许多五十年以后的,没想到走出门就发生,经过这次体验,他说一切都是无常!

一个人想多了就容易忧,容易产生分别心。人的思想有时既不想善,也不想恶的,认为思想活动停止了,就以为自己见到真心,其实还有一大段距离呢!那是落入了无记,无纪既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只是让思想的活动停下来而已。

心心念念是三宝

受三皈五戒后,请问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地照着做呢?受三皈依时,师父告诉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后,不要忘了每天晚上临睡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念佛菩萨名号。不管念那一尊佛的名号,都代表三宝。

再说,受了三皈五戒,入佛门之后,是不是每晚都念着三宝入睡呢?当你每天睁开眼睛时,你的第一念是不是立刻想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如果你能终生不断,每天都这样做,死了一定能生净土!问题是这种人十个里面也找不出两个呀!由此可知我们的心是看不住的!

善用其心

《华严经》净行品中,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如何才能使烦恼众生,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菩萨答曰:“善用其心”──用自己的心。为此文殊师利菩萨为智首菩萨说净行品,见到一种境界就发一个愿,智首菩萨见了一百四十种境界,发了一百四十个愿。学佛并不是离开了日常生活之外,另外还有什么好方法,佛所说的法就是觉悟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在自己吃饭穿衣,乃至工作中去求去悟,看自己怎么用自己的心。会用的,就能得到清净心。

心是很微妙的,究竟我们的清净心在那里?有了这个问号,心就已经不清净了,所以《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心是在内或在外或在中间?心不在这些地方,心又在那里呢?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清清楚楚就是清净心,失去正念就是糊涂心,并不是离开了清净心之外还有一个烦恼心、受心、想心、思惟心,要想从烦恼心中恢复自己本来的清净心,就要清楚地认识这些,认识了之后,不随着它转,就能恢复清净心。

善恶原是一念间

好与坏,以什么为标准呢?以为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个犯法的人该不该杀呢?我曾经读过一则新闻,台湾土城监狱里有位犯,之前他拼命念地藏菩萨名号,结果打了三枪,都打不到他的头,执法员知道监狱里设有佛堂,供有地藏菩萨,就进去向菩萨上香致敬说:“地藏菩萨,我这是执法啊!他犯罪,被判,我这是在执法,请您不要再护他了!”出去后再度行刑,一枪就把犯打死了!

读到这则新闻,我想临刑前念地藏菩萨圣号是善念,用这念善把自己所作的恶事全遮住了,能吗?从这里我告诉各位,大家学佛之后若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不要抱怨菩萨没有保佑!该还的债就得还,不要怀疑!

观念自心

心非常微妙,限于时间,也没有办法在这里按步就班地向大家一一介绍。微妙真心的显现,有很多历(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来。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可以用对治的方法,也就是观念自己的心,观照自己从早到晚,这个活动的心,使自己做了多少与自己不相应的事。如果做了,明天我一定要减少,要与佛法相应。

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随时想念着三宝,这样一来,至少自性的三宝就容易显现,就能把这颗心观照好,这就是最好的修行。这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自己的心里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不要继续再想下去!当然,想不是事实,想也不会犯罪,但想可能导向你犯罪,你继续想,想了之后,做了,便犯罪了。因此我们应随时保任,随时有信心,不要怀疑,不要相续,恶念一起就断,不要让恶念相续下去;起善念时,不要相断,能够保持这样就够了。

佛弟子拿念珠,念珠不是装饰品,而是拿来不时地念佛念三宝。不但如此,一拿起念珠,就告诫自己所发的念要纯洁,不该想的,绝对不去想;不该做的,也绝对不做。这样就能使心都贯彻在善念中,善久了就能明心,就能开智慧。就像有人读经,刚开始读,经文一句也不懂,读久了,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其间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磨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被外面的环境所转,妄心妄境都是幻!

勤心忏悔消诸障

再谈忏罪,罪性本空,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名为真忏悔。现在我们还达不到“心亡罪灭两俱空”的境界,但我们能用善心来制止恶心,用善心来忏悔自己过去的罪,使自己的善心增强。恶心消失,善心也不存在了,善恶两亡,是名为真忏悔。经常这样观想,对自己的修行应该有点帮助的。

? 第二年来五台山这个有名的佛教胜地里,很多善男信女们,大家大多都带着愿望而来。站在这种地方里感受到的只有虔诚和信仰的力量。

? 登顶黛螺顶途中,三步一拜,或一步一拜的信徒们;各个寺庙里面五体投地行大礼的僧人们,大家挤破了头要在五爷庙前烧头香的香客们……

对,因为他们有信仰。拜完也要求个心安。就像我这么自我主义的人,在自己浮躁不安的时候,还要来这个胜地,感受这些信徒们虔诚和信仰带给他们的力量,让自己求得个平静。

所以,五台山归来,要对自我日常行为做一些反思。虽不能吾日三省,但在佛祖感召之下要检讨一些事情的。

第一:是否孝养父母

?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例太多太多。而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又有太多没时间,来不及,还赶得上等借口没有好好陪伴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她们,我们对父母的回馈,远远不及她们用在我们身上的十分之一。我从我妈做完手术之后关系就一直很僵,而且觉得不能沟通,不能理解我们的难处。这真是做个忏悔录都不过分啊。

第二:是否恪尽本分

? 工作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尽职尽责的完成。但是有一些偶尔有一些思维上的懈怠,内心里觉得往前再跨一步可能结果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因为一些不确定因素自己可能就会退缩了。这大概是减分项吧。承担岗位还有的职责,但有些时候也会有大包大揽,忘了责任区分。偶尔因为一些惰性思维不愿意接受的业务或业绩,这算推卸责任了吧。还是不十分完美的。

第三:是否知足常乐

《又见五台山》情景剧里那个凌晨4点每天要推着车上坡卖煎饼的阿姨特别羡慕每天站在楼上看他的女人可以什么都不用做很优雅在窗户里帮他喊加油。殊不知那个凌晨四点起来就帮她喊加油的女人体弱多病,连上下楼都需要搀扶,羡慕那个自己一个人就能推车上坡的大姐。

? 而我自认为是个佛系青年,大概什么到达舒服的境界就可以。

第四:是否惩恶扬善

日行一善是没有做到的。对没有伤及自我利益的坏人也是没有惩罚的。

日常对周围人的基础帮助的心都还在,以后也会继续。但是惩恶的事情交给警察叔叔们,相信在这个法治社会,大部分人还都是善良的。

第五:是否竭诚尽敬

这个检讨起来大概是要汗颜的。我觉得我有的时候对待不太喜欢的人态度大概还不及处理事情的心诚。浮躁之态都不屑于掩藏,这大概用佛的世界里讲是会失了敬。

口业太重,有的时候,不惜用口箭伤人,达到内心的变态快感。还有一些因为别人腿短毛有多起的“印第安老斑鸠”,因为别人脸上有痘坑起“月球表面”,因为别人个子矮起“根号二”之类的外号…………这大概是作为女人最难跨越的业障了。

坚持了大半年初一十五不开荤,不是为了敬重佛祖,而是为了表示对一切生物的敬重。说起来矫情,大概对身体带来的好处类似于辟谷吧。

?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无遮拦倒不至于了,但是这种一开口就要扎心的无畏行为是要改的。说话掷地有声时便也达到了敬畏的心态。

第六:是否常怀感恩之心

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是不是有回馈之心?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成长的人是否能尊为师长?对于陪伴左右,朝夕相处的人是否意识到对自己的在意?

一个人住的久了就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只有自己,当周围开始有变化的时候才意识到那些人在自己身边的重要心。所以,经常要提示自己善待周遭,适时表达自己的在乎,适时回馈也很重要了。

常怀感恩之心大概就是自我人气的推动力。

第七:是否实践力行

记得高中母校的校训是:能贱,益群。

现在往回理解大概就是不管多高的位置,都要放下姿态来,亲历躬行。是工作里的执行力,是人情关系里的多走动,多感恩;是自我管理里的坚持。

? 时常洗涤心灵,保持内心的纯真,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是寂寞,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清醒认知。大家一起,经常自省,做生活里最真实最善良的自己。这样你的世界才是幸福的,才是和谐的。